蒲黄为较常用中药材,具有止血、活血、祛瘀的功效,《中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蒲黄的来源为为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东方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夏季采收蒲棒上部的黄色雄花序,晒干后碾轧,筛取花粉,或剪取雄花后,晒干,成为带有雄花的花粉,即为草蒲黄[1]。药典蒲黄的药用部位既可以是纯花粉,也可以是包含雄花或雄花序的花粉,为便于区分,下文分别以蒲黄(花粉)和蒲黄(草蒲黄)表述以区分不同药用部位。然而,在现行版药典蒲黄标准的正文中却仅有花粉的检验项目,包括性状、显微、薄层鉴别、检查、浸出物及含量测定;而草蒲黄仅在来源处规定了加工方法,标准正文中无任何相关检验项目,这为蒲黄的实际生产经营、检验监管、质量标准的实施带来概念上的混乱和标准执行上的诸多不便。例如蒲黄药典显微特征标准相当严格,仅有花粉粒特征,而草蒲黄除花粉外还有其它植物组织混入,致使草蒲黄按药典检验多被判定为不合格;此外,从近年来蒲黄的市场、流通领域检查、抽验结果分析,市场常依据质优价高划分等级的原则,首先将草蒲黄筛出花粉作为高等级蒲黄,将残余少量花粉的植物组织粉碎成细粉后,生产出含不同比例花粉的草蒲黄,因价廉充斥市场。草蒲黄能否作为药典标准蒲黄的一个来源,草蒲黄是如何加工出蒲黄花粉,应如何建立更切实可行的质量标准,有效地控制蒲黄的质量?鉴于上述问题我院展开了蒲黄的药用部位究竟是花粉还是应含有雄蕊或花序的本草考证及质量标准研究,同时深入主产区内蒙,以及药材市场进行实地调研,获取从生产采收、晾晒加工、流通销售等诸环节获取一手资料,收集代表性样品,采用性状、显微、杂质检查等实验分析方法,归纳总结出蒲黄从来源至加工过程中与质量相关的突出性的问题,为药典蒲黄质量标准的完善和修订提供科学依据。
1 本草考证蒲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记载功效及生长环境为“蒲黄,味甘,平。主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生河东池泽” [2-3];关于蒲黄的药用部位,有明确记载为取花粉入药的文献有《本草经集注》,记载为“……此即蒲厘花上黄粉。伺其有便拂取之” [4];《本草图经》草部上品下卷五蒲黄条目下,描述为“蒲黄,生河东池泽……春初生嫩叶,至夏抽梗于丛叶中,花抱梗端,如武士棒杵。蒲黄即花中蕊屑也,细若金粉” [5];《本草衍义》卷八中记载“蒲黄,处处有,即蒲槌中黄粉也。初得黄,细罗,取萼别贮,以备他用” [6];以草蒲黄一名记载的文献,包括上述本草文献,多作为蒲黄的别名记载。因而认为蒲黄的来源应为花粉,草蒲黄为获取蒲黄花粉的原料。
2 标准现状药典以蒲黄名称收载了蒲黄(花粉)和蒲黄(草蒲黄),地方标准均以草蒲黄名称收载,见于甘肃、上海、宁夏、陕西药材标准[7-8],各标准收载的检验项目比较如表 1所示,蒲黄药典标准的显微鉴别仅有花粉粒特征的描述;草蒲黄在地方标准性状项、显微鉴别项均有花丝、花药、花粉特征的描述,如薄壁细胞、花粉囊壁细胞、草酸钙针晶(束)等;药典薄层鉴别检验异鼠李素-3- 0-新橙皮苷(Isorhamnetin-3-O-neohesperidoside,I-3-O-N)、香蒲新苷(Typhaneoside,Typ)两个成分,地方标准除此两个成分外还有异鼠李素的检验项;检查项蒲黄有杂质检查,草蒲黄有花粉量检查,除草蒲黄水分标准高于蒲黄标准外,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均低于蒲黄的标准,蒲黄浸出物高于草蒲黄;含量测定蒲黄测定I-3-O-N、Typ的总量不得少于0.50%,草蒲黄则仅测单一成分I-3-O-N的检测,为不得少于0.10%。可见蒲黄质量检测指标多高于草蒲黄。
![]() |
表 1 蒲黄现行标准检验项目比较明细表 |
蒲黄为多年生,水生或沼生草本。我国境内分布较广,主产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山东、云南、台湾等多个省区。地上茎直立,高大粗壮,高约1.5~2.5米。叶片长54~120厘米,宽0.4~0.9厘米,上部扁平,中部以下腹面微凹,背面向下逐渐隆起呈凸形,下部横切面呈半圆形;叶鞘抱茎。雌雄花序均呈棒状、着生于同一花序轴上,相距2.5~6.9厘米;雌花序粗大,雄花序小,雄花序轴具褐色扁柔毛,单出,或分叉[9],如图 1A所示。
![]() |
A.蒲黄花序;B.采集雄花序;C.花序梗下捋取的雄花;D.成熟的花粉轻弹即飞扬E.开花期1~2天(上)的草蒲黄和3~4天(下)的草蒲黄。 图 1 蒲黄原植物及其采集 |
内蒙蒲黄6月底开花,花期短,仅持续2周左右。蒲黄的采集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为雄花和长梗(花序轴)的雄花序一同剪下,另一种为顺着长梗(花序轴)捋下雄花收集至容器中;蒲黄采收时间对其颜色有较显著的影响,由于花粉在草蒲黄中通常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为破囊而出游离形式存在,另一种则仍存在于花药的花粉囊中。花粉颜色鲜黄,而花药颜色为浅棕至棕色,花初开时,即花开1~2天时,花粉少量破囊而出,游离的花粉少,此时采摘的草蒲黄晒干后多呈现浅棕至棕色,花开3~4天的雄花,成熟度高后,花粉囊壁多破裂,花粉粒易破囊而出,游离的鲜黄色花粉使草蒲黄的颜色呈现黄棕色,但因由于破囊而出的花粉极易随风吹过草叶互碰即造成花粉脱落,采摘时手的触碰即造成花粉损失。为防止花粉的散失,蒲黄多在花初开时即尽快采集,如图 1B-图 1E所示[10]。
新鲜的花粉水分大,需要晾晒。晒干后,雄花从花梗上脱落,花梗易从草蒲黄中挑选出来,挑去花梗的草蒲黄,当地药农称为蒲黄毛料,实际上即为药典规定的草蒲黄,呈棕色至棕黄色絮状,花粉易粘附于手上。由于花丝花药与花粉在个体大小和质地上相差悬殊,花丝花药个体远大于花粉,且质轻,松泡,晾晒时随着翻动,花丝花药常浮于上层,花粉细小且质重,均存在于晒场的下层。晾晒干燥的草蒲黄未经碾压,直接筛分,因两者个体差异悬殊,易将花粉与花丝花药分离而得到纯净的花粉,采用机器过160目筛(粒径约95μm),第一次过筛后得到花粉和花粉减少的草蒲黄两部分,此花粉杂质量少,但此方法花粉得率低约相当于毛料30%。由于不经碾压的草蒲黄,大量的花粉尚存在于花药中未破囊而出,需要对第一次筛后的草蒲黄碾压后作第二次过筛,第二次过160目筛又可得到约相当于第一次筛后草蒲黄40%左右的花粉,第二次筛出的杂质粉碎处理成细粉成为等级最低的蒲黄,粗略估算,草蒲黄中纯花粉的得率在60%~70%,如图 2所示。
![]() |
A.晾晒后雄花从花梗上脱落;B.晒干后的草蒲黄呈絮状;C.草蒲黄第一次过筛后得花粉及杂质。 图 2 蒲黄的生产加工 |
Olympus SZX 16体视显微镜;Olympus BX 5 3生物显微镜;中国药典七号筛(1 2 5 μ m土5.8μm);实验样品25批,包括从实地考察中获取从采收至加工诸环节草蒲黄样品12批、国家评价性抽验蒲黄样品13批。
4.2 性状 4.2.1 蒲黄(花粉)本品为黄色粉末体轻,放水中则飘浮水面。手捻有滑腻感,易附着手指上。气微,味淡。同药典蒲黄性状描述,如图 3及图 4所示。
![]() |
图 3 蒲黄(草蒲黄)、蒲黄(花粉)、花丝和花药性状图 |
![]() |
A.花药具四棱,棱槽明显;具4个花粉囊(×20倍);B.花粉囊中可见大量花粉(×80倍)。 图 4 草蒲黄显微镜观察图 |
本品为花粉、花药及花丝的混合物,呈棕黄色絮状,其间混有花粉;花粉为黄色粉末,细腻,手捻有光滑感,易附于手指上,花丝呈丝状,不规则弯曲或缠绕成团,棕黄色至棕色,手捻易成团。花药短线状,长0.2~0.3 cm,棕黄色,具四棱,棱槽明显,顶端呈褐色至黑褐色,手捻易碎;气微,味淡。如图 3及图 4所示。
4.3 显微鉴别 4.3.1 蒲黄(花粉)本品粉末黄色。花粉粒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7~29μm,表面有网状雕纹,周边轮廓线光滑,呈凸波状或齿轮状,具单孔,不甚明显,如图 5所示。
![]() |
图 5 蒲黄(花粉)显微图(×400倍) |
本品粉末黄色,花粉粒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7~29μm,表面有网状雕纹,周边轮廓线光滑,呈波状或齿轮状,具单孔,不甚明显。花粉囊内壁细胞表面略呈条状,细胞界限不明显,有不规则螺状纹理。苞片碎片无色或淡棕黄色,表面观细胞呈各式各式长条形,排列紧密,壁蒲,有的胞腔内含黄棕色物。草酸钙针晶束,长50~70μm,散在或存在于薄壁细胞中,如图 6所示。
![]() |
A.花丝薄壁细胞及花粉粒(×100倍);B.花丝薄壁细胞及花粉粒(×400倍);C.完整花粉囊(×40倍);D.花粉囊壁细胞及花粉粒(×400倍);E.花粉囊壁细胞及草酸钙针晶束(×400倍);F.偏光镜检视草酸钙针晶束(×400倍)。 图 6 蒲黄(草蒲黄)显微图 |
依照药典蒲黄标准检查杂质项方法。取样品10 g,未经碾压等处理,称定重量,置七号筛中,保持水平状态过筛,左右往返,边筛边轻叩2分钟。获取筛下花粉和筛上杂质两部分,将各部分分别称定重量,计算各部分在总重中的占比。平行两份操作,取平均值。
4.4.2 结果样品杂质检查结果见下表 2。可见新鲜采摘晾晒、未经处理过的草蒲黄直接过筛,获得的花粉量少,杂质量大,农户收购晾晒的草蒲黄部分经过碾轧,杂质量较低,杂质含量从94.7%~24.1%。
![]() |
表 2 蒲黄样品信息及其显微鉴别、杂质检查汇总表 |
碾轧后再过筛,花粉获得量大幅度增加,说明草蒲黄中花粉较多数尚存于花药中未游离出来,因此获取蒲黄(花粉),碾轧是必须的过程,使花粉破囊而出,此加工过程与现行标准一致。碾轧过程不可避免在花粉中带入花丝花药碎屑等杂质,标准显微特征只描述了花粉粒的特征,在检查杂质项下规定杂质量不得过10.0%,此限度内的蒲黄显微镜下检视,满视野为花粉粒,偶见杂质特征,如图 7显示蒲黄中不同比例杂质的显微观察结果。
![]() |
A1.蒲黄(花粉),杂质含量2.0%(×100倍);A2.蒲黄(花粉),杂质含量不大于10.0%偏光镜下检视(×100倍)B1.蒲黄(草蒲黄),杂质含量24.1%(×100倍);B2.蒲黄(草蒲黄),杂质含量24.1%偏光镜下检视(×100倍)C1.蒲黄(草蒲黄),杂质含量80.0%(×100倍);C2.蒲黄(草蒲黄),杂质含量80.0%,偏光镜下检视(×100倍) 图 7 蒲黄(花粉)及含不同杂质量蒲黄(草蒲黄)显微图 |
临床上认为只有纯净的花粉才可药用[11],蒲黄(花粉)呈滑润细腻的粉末状,易附着皮肤上,临床应用时,外用对伤口无刺激,蒲黄(草蒲黄)颗粒粗大纤维状, 手感硬韧粗糙,无法直接外敷伤口[12]。且花粉与其杂质的化学成分有待研究[13]。
5 标准修订建议及意义本次调研澄清蒲黄的药用部位系蒲黄的花粉,草蒲黄与蒲黄(花粉)药用部位不同,不可采用粉碎草蒲黄过筛的方式加工蒲黄(花粉)。建议药典标准的蒲黄来源去掉草蒲黄,仅保留蒲黄(花粉)的药用部位。从加强了蒲黄质量标准的执行性,更有效地控制蒲黄的质量。草蒲黄在地方标准中检验项目及检测指标各异,若作为蒲黄资源的开始利用,应另研究其质量标准[14]。
[1] |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 2015: 353-354.
|
[2] |
王子寿, 薛红. 神农本草经[M]. 成都: 四川科技出版社, 2008: 91-92.
|
[3] |
付利方, 王德群. 《神农本草经》香蒲考释[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1, 30(2): 8-9. |
[4] |
陶弘景. 本草经集注[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 246.
|
[5] |
苏颂. 本草图经[M]. 安徽: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134-135.
|
[6] |
寇宗奭. 本草图经[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 246.
|
[7] |
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甘肃省中药材标准[S]. 2008: 411.
|
[8] |
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陕西省药材标准(2015年版)[S]. 2016: 11.
|
[9] |
中国植物志编委会. 中国植物志·第8卷[M].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
[10] |
吕紫璇, 杜云, 唐瑜, 等. 不同成熟度蒲黄中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香蒲新苷的含量研究[J].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2018, 5(11): 172-174. |
[11] |
马以泉. 蒲黄与草蒲黄的区别[J]. 辽宁药物与临床, 2000, 3(4): 148-152. |
[12] |
李寿庆. 草蒲黄应经筛选才能作蒲黄入药[J]. 中国中药杂志, 2003, 15(9): 56-62. |
[13] |
刘萍, 杨芳寅, 辛勋. 蒲黄花粉与雄花其它部分的化学成分比较[J]. 中草药, 2000, 31(10): 736-743. |
[14] |
严华, 李韦, 程显隆, 等. 影响蒲黄质量的主要问题及其质量标准的研究探讨[J]. 中国药事, 2018, 32(4): 463-4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