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及为兰科植物白及Bletilla striata(Thunb.)Reichb.f.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煮或蒸至无白心,晒至半干,除去外皮,晒干;味苦、甘、涩,微寒;归肺、肝、胃经。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之功效,用于咯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皮肤皲裂[1],除此之外,还可用于化妆品[2-4]、工业制胶[2, 4]及食品行业[5],白及花还用于园林观赏[4]。白及作为我国中药材中一个小品种,主产于贵州、云南、四川、湖北等地。白及种子繁育困难、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等诸多因素,使得人工繁育白及存在一定困难,导致产区私挖滥采现象严重,野生资源遭受破坏,进而使其价格居高不下。上述原因是导致白及药材及饮片掺伪的外在因素。市场白及伪品层出不穷,主要有大白及、水白及、黄花白及、小白及、扁白及、乌龟白及、大水白及、黄精白及、三叉白及、毛梗兰、杜鹃兰、紫花美冠兰、山慈菇、冰球子和万年青等[6]。
1 抽验情况及质量问题2017年白及药材及饮片专项抽验中,共抽取样品152批次,其中药材17批次,中药饮片135批次。抽样地域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港澳台除外),生产单位覆盖全国27个省级行政区,共131家生产企业。152批次样品中抽自中药饮片生产企业86批次,药店2批次,医院64批次,分别占抽样总数的57%、1%、42%。
按《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检验,结果152批白及抽验样品中13批次不符合规定,不合格率9%。不合格样品均为显微鉴别项不符合规定,其中有2批的性状也不合格。掺伪为白及的主要质量问题。
1.1 性状按《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对白及性状项进行检验,发现2批性状不符合规定的样品中,1批性状为外表皮灰白色或黄白色,有较厚木栓层。切面类白色,角质样不明显,维管束小点状,散生。多质软,不脆,见图 1(b);另1批性状为切面类白色,角质样不明显,维管束小点状,散生。多质软,部分纤维性强,见图 1(c)。2批样品均与标准规定的“外表皮灰白色或黄白色。切面类白色,角质样,半透明,维管束小点状,散生。质脆。”不符,正品白及饮片见图 1(a)。
![]() |
图 1 白及正伪品饮片性状图 A.饮片图;B.局部特征放大图;a.白及正品饮片;b、c.白及伪品饮片。 |
按《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对白及显微鉴别项进行检验,发现13批不符合规定的样品中,有11批次来自医院药房和药店,由此可见医疗机构的白及饮片质量存在较大风险隐患,需要加强进货渠道的规范性控制。
正品白及按照标准规定“表皮细胞表面观垂周壁波状弯曲,略增厚,木化,孔沟明显”,见图 2(a)。汇总检验情况,白及伪品的显微特征包括3种情况:①表皮细胞表面观垂周壁不弯曲,略增厚,木化,孔沟不明显,见图 2(b);②表皮细胞表面观垂周壁不弯曲,略增厚,木化,孔沟明显,见图 2(c);③表皮细胞表面观垂周壁波状弯曲,略增厚,木化,孔沟不明显,见图 2(d)。
![]() |
图 2 白及正伪品表皮细胞表面观图 a.白及正品;b、c、d.白及伪品。 |
由检验及查阅文献发现白及的主要质量问题为掺伪,多为近似种掺伪。白及主要伪品来源除了同属植物黄花白及(B. ochracea)、小白及(B. ochracea)、华白及(B. ochracea)外,还有独蒜兰(Pleione bulbocodioides)、云南独蒜兰(P. yunnanensis)、苞舌兰(Spathoglottis pubescens Lindl)、筒瓣兰(Anthogonium gracile Lindl)、杜鹃兰(Cremastra appendiculata)、毛梗兰(Eriodes barbata)、紫花美冠兰(Eulophia spectabilis)、云南野生小白及(B. formosana(Hayata)Schltr)、鹤顶兰(Phaius tankervilleae)等[6-9]。为解决这一问题,更好地完善白及质量标准、控制白及质量,对抽验样品和市场、产区收集的样品进行了如下系列真伪鉴别方面的探索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仪器:体视显微镜数码成像系统(feica DMC4500);显微数码成像系统(ZEISS AxioCam ICc 5 Scope. A1);薄层色谱点样照相系统(CAMAG);高效液相色谱仪系统(W a t e r s e2695);超纯水机(Millipore Synergy-UV);电子分析天平(瑞士梅特勒公司;AE-240);数控超声波清洗仪(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KQ- 300DA)。
试药:水合氯醛(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分析纯,批号:20161102);无水乙醇(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分析纯,批号:20141113);环乙烷(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分析纯,批号:20140208);乙酸乙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分析纯,批号:20161226);乙醇(北京化工厂,分析纯,批号:20120420);乙腈(美国Fisher公司,色谱纯,批号:JA044530);甲醇(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分析纯,批号:20170302);水为超纯水;乙醚(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分析纯,批号:20150727);Miltarine对照品(成都克洛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HPLC≥98%,批号:CHB160626);白及对照药材(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批号:121262-201405)。
材料:硅胶G薄层板(Merck,Merck-1.05626.0001,批号:HX69925226)。
样品:白及原植物采集于普洱良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中国植物志》 [10]检索并鉴定为兰科植物白及Bletilla striata(Thunb.)Reichb.f.。部分白及药材及饮片样品由普洱良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经与原植物比较并鉴定为同一植物种。另外,白及伪品包括白花白及、扁白及、大白及、黄花白及、水白及、筒瓣兰和乌龟白及原植物,均采集于普洱良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伪品圃,其相应药材及饮片均由该公司提供。白及正伪品原植物、药材及饮片标本现存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药所。其余白及样品及其伪品,来自于药材市场和白及专项收集样品。
2.2 原植物形态鉴别方法参考《中国植物志》对白及原植物形态进行鉴别。植株高18~60 cm,假鳞茎扁球形,上面具有荸荠似的环带,富粘性;茎粗壮,劲直;叶4~6枚,狭长圆形或披针形,长8~29 cm,宽1.5~4 cm,先端渐尖,基部收狭成鞘并抱茎;花序具3~10朵花,常不分枝或极罕分枝;花序轴或多或少呈“之”字状曲折;花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2~2.5 cm,开花时常凋落;花大,紫红色或粉红色;萼片和花瓣近等长,狭长圆形,长25~30 mm,宽6~8 mm,先端急尖;花瓣较萼片稍宽;唇瓣较萼片和花瓣稍短,倒卵状椭圆形,长23~28 mm,白色带紫红色,具紫色脉;唇盘上面具5条纵褶片,从基部伸至中裂片近顶部,仅在中裂片上面为波状;蕊柱长18~20 mm,柱状,具狭翅,稍弓曲(见图 3)。
![]() |
图 3 白及原植物 a.白及花;b.白及唇瓣;c.白及植株 |
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白及标准对白及性状的描述及参考相关文献,可以通过性状鉴别有效区分正品白及与水白及、毛梗兰、扁白及、冰球子、紫花美冠兰、粉口兰、杜鹃兰、山兰、黄精白及、三叉白及、筒瓣兰、滇黄精、天麻等冒充的白及药材。具体鉴别特征见表 1,主要鉴别点为爪状分枝是否明显、是否有数圈同心环节和棕色点状须根痕,以及纤维性、质地等。
![]() |
表 1 白及药材及饮片真伪鉴别比较表 |
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白及显微鉴别对白及的描述及参考相关文献,可以通过显微鉴别有效区分正品白及与毛梗兰、紫花美冠兰、乌龟白及、三叉白及、水白及、黄精白及、山慈菇、天麻、射干等。具体鉴别特征见表 1,主要鉴别点为是否含有淀粉粒、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是否明显、孔沟是否明显等。
2.5 薄层色谱法编号BJF1~BJF8的样品按照生药鉴定分别为乌龟白及、扁白及、三叉白及、小白及、水白及、大白及、大水白及、黄精白及,按照《中国药典》 2015年版白及标准对其进行薄层色谱鉴别,由结果可知白及药典薄层色谱法可以有效地区分正品白及与上述各种伪品。薄层色谱图见图 4。
![]() |
图 4 白及正伪品薄层色谱图 a.日光;b.紫外光灯(365 nm);DZYC.白及对照药材;BJ.白及样品; BJF1~BJF8依次为乌龟白及、扁白及、三叉白及、小白及、水白及、大白及、大水白及、黄精白及样品。 |
所查文献[21-25]虽然都是对白及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研究,郑江萍等[22-23]分析了不同产地白及中Miltarine的含量,但是均未对其正伪品指纹图谱及相关化合物含量进行比对分析。Miltarine为白及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益智和延缓衰老的药理活性,防治老年痴呆[26-27]。因此,对从全国多地药材市场及生产基地收集的白及药材及饮片正伪品共56批次,白及专项抽验样品58批次,进行了特征图谱与Miltarine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2.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色谱柱:Agilent Aq C18(250 mm×4. 6 mm,5 μm);柱温:35 ℃;流速:1.0 mL·min-1;进样量:10 μL;检测波长:268 nm;以乙腈为流动相A,以水为流动相B,按表 2进行梯度洗脱。
![]() |
表 2 洗脱时间程序表 |
对照品溶液制备:取Miltarine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l mL含0.5 m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制备:取本品粉末约2 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70%甲醇20 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300 W,频率50 kHz) 30 min,放冷,再称定重量,加70%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对照药材溶液制备:同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
2.6.3 特征图谱的建立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0 μL、对照药材溶液10 μL与供试品溶液1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用Chempattern指纹图谱处理软件对样品编号为BJ001~BJ027的样品及白及对照药材进行处理,结果提取出6个共有峰,28批白及样品相似度均在0.78以上。白及特征图谱共有模式和伪品色谱图见图 5,正伪品共有峰检测结果见表 3。
![]() |
图 5 白及共有模式和伪品高效液相色谱图 4号峰:Miltarine。 |
![]() |
表 3 正伪品共有峰检测结果表 |
同“2.6”节下方法。
2.7.2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0 μL与供试品溶液1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2.7.3 方法学验证线性范围的考察及检测限、定量限的测定:精密称定Miltarine对照品适量,分别配成浓度为0.1058、0.5290、1.0580、2.0573、2.9390、4.1146、5.8780 mg·mL-1的溶液,按“2.6.1”节下色谱条件进样分析。以待测成分的浓度X(mg·mL-1)为横坐标,色谱峰面积Y为纵坐标,进行线性回归,绘制标准曲线,得到Miltarine的回归方程:
![]() |
线性范围为0.1058~5.8780 mg·mL-1,如图 6所示。
![]() |
图 6 Miltarine线性图 |
取浓度为0.5290 mg·mL-1的Miltarine对照品溶液,加甲醇逐级稀释,按“2.6.1”节下色谱条件进样,测得检测限(S/N=3)为0.0529 mg·mL-1,定量限(S/N=10)为0.2116 mg·mL-1。
精密度试验: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0 μL,按“2.6.1”节下色谱条件连续进样6次,记录Miltarine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计算得RSD分别为0.5%和0.4%。说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重复性试验:分别取同一批白及药材(编号:BJ001)粉末约2 g共6份,精密称定,按“2.6.2”节下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平行制备供试品溶液6份,按“2.6.1”节下色谱条件进样分析,得Miltarine含量平均值为2.1%,RSD为2. 8%。表明方法的重复性良好。
稳定性试验:取新制备的同一份供试品溶液,室温放置,分别在1、4、7、15、18、25、32 h按“2.6.1”节下色谱条件进样,测定峰面积,计算Miltarine在32 h内峰面积的RSD为0.6%,表明供试品溶液在32 h内,稳定性良好。
加样回收率试验:取已知含量的白及药材(编号:BJ001)粉末6份,每份约1 g,精密称定,分别精密加入浓度为2.0573 mg·mL-1的Miltarine对照品溶液10 mL,按“2.6.2”节下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按“2.6.1”节下色谱条件进行测定,计算加样回收率,结果Miltarine的平均加样回收率(n=6)为100.6%(RSD=2.4%)。
2.7.4 样品测定分别称取不同批次的白及药材及饮片粉末约2 g,按“2.6.2”节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按“2.6.1”节下色谱条件进行测定,记录峰面积,计算样品中Miltarine含量。
2.7.5 结果与结论对性状、显微鉴别和薄层鉴别均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的64批样品(正品)和50批上述检验项目不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的样品(伪品)进行Miltarine(4号峰)含量测定,测定结果见图 7。由图 7可以看出,将Miltarine含量控制在不得少于1.0%,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大部分伪品掺伪的问题。
![]() |
图 7 含量测定结果图 |
通过本次抽验可以看出,白及主要的质量问题为伪品混杂。白及异名繁多,同名异物也多,基原品种不清楚,误采误收,认为地方习用品就是正品,或者切片和正品饮片混在一起,造成白及药材及饮片使用的混乱现象。
为了快速、准确地鉴别白及正伪品,可以联合使用多种鉴别方法。单一鉴别方法只能区分部分伪品,很难区分所有伪品。性状鉴别可以有效区分正品白及与水白及、毛梗兰、扁白及、冰球子、紫花美冠兰、粉口兰、杜鹃兰、山兰、黄精白及、三叉白及、筒瓣兰、滇黄精、天麻等市场常见伪品;显微鉴别可以有效区分正品白及与毛梗兰、紫花美冠兰、乌龟白及、三叉白及、水白及、黄精白及、山慈菇、天麻、射干等;乌龟白及、扁白及、三叉白及、小白及、水白及、大白及、大水白及、黄精白及等伪品亦可用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与正品白及进行区分;控制Miltarine含量,亦可以控制部分伪品掺伪的情况。因此,建议白及标准增加含量测定控制指标。
对于上述各种方法难以区分的同属植物黄花白及,可以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方法进行鉴别区分。白及同属植物黄花白及和白及生药特征极为相似,难以鉴别。陈美君[28]等对白及和黄花白及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比较,发现白及和黄花白及所含化学成分也很相似。苏钛[7]等发现滇产白及、小白及、黄花白及在植物形态、药材性状、显微特征方面都高度相似,在分类学上特征差异亦较小。结合文献[29]表明,白及属植物含有主要标志性成分如联苄类、二氢菲类、菲类、黄酮类、2-丁基苹果酸葡萄糖氧苄酯类、多酚类等。白及胶(白及多糖)的研究结果[7]也表明,3种药材的白及多糖在单糖组分、密度、旋光度等理化指标上均具有相同的特性。为了进一步区分上述3种药材,陈美君等[30-32]发现基于ITS2序列可以有效地区分白及与黄花白及、小白及、华白及、独蒜兰、苞舌兰和竹叶兰,关于这些方法的标准化有待进一步研究。
[1] |
中国药典: 一部[S]. 2015: 103.
|
[2] |
李伟平, 何良艳, 丁志山. 白及的应用及资源现状[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2, 30(1): 158-160. |
[3] |
马世宏, 金玲, 揭邃, 等. 白芨-丹皮酚包合物在化妆品中的应用研究[J].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09, 32(6): 30-34. DOI:10.3969/j.issn.1006-7264.2009.06.008 |
[4] |
刘京宏, 周利, 钟晓红, 等. 白及资源研究现状及长产业链开发策略[J]. 中国现代中药, 2017, 19(10): 1485-1494, 1504. |
[5] |
孙达锋, 史劲松, 张卫明, 等. 白及多糖胶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09, 30(3): 296-298. DOI:10.3321/j.issn:1002-6630.2009.03.067 |
[6] |
彭翠仙, 向建英. 云南野生药用白及及其混伪品现状调查[J]. 安徽农业科学, 2014, 42(32): 11279-11281.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4.32.019 |
[7] |
苏钛, 李学芳, 邱斌, 等. 滇产习用白及类药材的生药学研究[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15, 29(6): 18-21. |
[8] |
李剑美, 尚宇南, 叶德平, 等. 白及与其代用品的形态组织学对比研究[J]. 中药材, 2016, 39(4): 747-752. |
[9] |
翟萌.白及与其混淆品、伪品的生药学对比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
|
[10] |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M]. 第18卷,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46-51.
|
[11] |
贠玉伟. 白及的性状与薄层色谱鉴别研究[J]. 内蒙古中医药, 2017, 36(8): 137-139. DOI:10.3969/j.issn.1006-0979.2017.08.135 |
[12] |
陆保平. 一种未知白及混伪品的鉴别[J]. 中国药业, 2003(12): 60-61. DOI:10.3969/j.issn.1006-4931.2003.12.048 |
[13] |
鞠康, 刘耀武, 王甫成, 等. 安徽亳州中药材市场白及品种调查[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 20(17): 26-28. DOI:10.3969/j.issn.1007-8517.2011.17.019 |
[14] |
马正, 马宏坤. 中药材白及与小白及的区别[J]. 农业与技术, 2016, 36(4): 249-250. |
[15] |
张家连. 白及正品与地方习用品及混淆品的性状鉴别[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7, 33(9): 1104-1105. DOI:10.3969/j.issn.1004-2814.2017.09.086 |
[16] |
梁颖. 山慈菇与白及的鉴别[J]. 海峡药学, 2009, 21(2): 64-65. DOI:10.3969/j.issn.1006-3765.2009.02.028 |
[17] |
陈运生, 黄武军, 罗承智. 冰球子与白及的鉴别[J]. 时珍国医国药, 1998(6): 5. |
[18] |
薛碎芳. 浅析中药冰球子与混淆品小白及的鉴别要点[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04, 21(7): 34-35. |
[19] |
王俊.云南独蒜兰的生药学研究[D].云南中医学院, 2012.
|
[20] |
徐木根, 朱山寅. 天麻与掺伪品白及饮片的鉴别[J]. 中国药业, 2003(7): 60. DOI:10.3969/j.issn.1006-4931.2003.07.054 |
[21] |
杨顺丽, 杨枝中, 李龙, 等. 白及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的改进和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研究[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5, 38(5): 41-45. |
[22] |
郑江萍, 雷震, 黄良永. 白及药材HPLC指纹图谱研究[J]. 中国药师, 2013, 16(11): 1611-1614. |
[23] |
陈黎, 黄良永, 毛闪闪, 等. 鄂西北地区白及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研究[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4, 34(2): 105-109. |
[24] |
陈景, 阎婷, 贾景明. 多省区白及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J]. 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7, 17(2): 218-221. |
[25] |
迟明艳, 黄勇, 李勇军, 等. UPLC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的白及指纹图谱分析[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6(14): 51-56. |
[26] |
李敏, 郭顺星, 王春兰, 等. 2-异丁基苹果酸葡萄糖氧基苄酯类化合物在兰科植物中的分布特点及药理活性[J]. 中国药学杂志, 2010, 45(10): 724-726. |
[27] |
林松, 高欢, 张帅, 等. 杜鹃兰化学成分及神经保护活性研究[J]. 中草药, 2016, 47(21): 3779-3786. |
[28] |
陈美君, 李峰庆, 陈鸿平, 等. 中药白及与黄花白及的UPLC指纹图谱研究[J]. 中药与临床, 2017, 8(5): 8-14. |
[29] |
赵艳霞, 邓雁如, 张晓静, 等. 白及属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3, 25(8): 1137-1145. DOI:10.3969/j.issn.1001-6880.2013.08.028 |
[30] |
陈美君, 李峰庆, 吕蒙, 等. 白及与其混伪品ITS2序列二级结构比较与鉴别[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7, 23(15): 46-52. |
[31] |
赵丹, 周涛, 江维克, 等. 基于ITS2序列SNP位点鉴定白及药材及其混伪品[J]. 中国中药杂志, 2015, 40(18): 3573-3578. |
[32] |
罗颖, 赵之丽, 陈科力, 等. 基于ITS2序列鉴定白及与其伪品小白及[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7, 19(5): 841-845. DOI:10.11842/wst.2017.05.022 |